一、预存话费返还陷阱
运营商常以「预存话费送手机」吸引消费者,但实际返还规则存在多重限制。例如某案例中承诺的699元预存款每月返还,实际操作中不仅返还周期延长至24个月,且要求用户必须保持指定套餐不变。更有用户发现预存款被直接转为手机购买款,完全失去返还功能。
二、合约期限与违约金条款
活动中普遍存在以下限制性条款:
- 强制绑定24-36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手机原价50%-100%的违约金
- 合约期内限制携号转网,违约将扣除预存款余额
- 违约金计算包含未履行合约期内的全部套餐费用
三、套餐变更与隐性收费
多数用户遭遇套餐费用「暗升级」,例如承诺的119元套餐在实际扣费时增加宽带提速费、设备维护费等附加项目,导致月均支出增加30%-50%。运营商通过系统自动升级套餐功能,用户需主动致电取消才能避免超额扣费。
四、第三方贷款风险
部分活动涉嫌违规操作信用平台:
- 业务员擅自使用用户花呗办理分期贷款,总还款额超手机价值2-3倍
- 贷款合同条款隐藏于宽带服务协议附件中,多数用户未被告知
- 逾期未还款将直接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手机型号 | 市场价 | 分期总额 |
---|---|---|
某品牌5G手机 | 1599元 | 3240元 |
此类活动通过话术包装掩盖关键条款,消费者需重点核查合约期限、解约条件、费用明细三方面内容。建议办理时要求书面确认返还规则,并定期检查支付宝/银行账户的自动扣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