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费套餐捆绑销售陷阱
移动宽带常以”共享话费套餐”名义要求用户绑定高价手机套餐,如:
- 必须办理最低消费80元以上的5G套餐
- 强制购买路由器等设备(费用达数百元)
- 自动关联电视套餐、副卡服务
消费者往往在办理后才发现实际支出远超预期,某案例显示用户原月费50元,绑定套餐后月支出增至99元。
二、隐性收费套路层层叠加
隐藏费用通过三种形式存在:
- 达量降速条款:名义无限流量,实际超量后限速至1Mbps
- 设备押金:光猫、机顶盒等设备需预付押金且退款困难
- 服务叠加包:默认开通云盘、安全防护等付费功能
有用户反映安装时被收取100元调试费,合同条款中却未明确说明。
三、服务质量与合约限制
免费套餐用户遭遇差异化服务:
- 网络质量:高峰时段延迟高达300ms,影响视频会议
- 维修响应:故障报修需排队3天以上</
- 合约期限:2年合约期内转网需支付30%违约金
已使用月份 | 剩余月份 | 违约金 |
---|---|---|
6 | 18 | 540元 |
12 | 12 | 360元 |
这些陷阱的本质在于通过低价入口获取用户后,利用合约限制与信息不对称实现长期收益。消费者应重点核查:套餐总支出公式、设备所有权条款、携号转网限制细则。建议保留办理时的宣传材料,依据《电信服务规范》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