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限制:免费背后的隐形枷锁
中国移动的「免费宽带」往往伴随着2-4年的强制合约期,用户在签订协议时容易忽略其长期约束力。例如部分用户遭遇的案例显示,合约期内不得降档套餐或取消服务,否则需支付高达数百元的违约金。更有甚者,合约条款中暗藏「套餐保底消费」限制,要求用户每月话费必须达到指定金额,否则将自动触发扣费条款。
二、隐藏费用:账单中的「文字游戏」
免费宽带实际包含多项隐性收费,包括但不限于:
- 设备安装费:光猫、路由器等设备需额外支付押金或租金
- 服务附加费:部分用户账单中出现「全屋光网调测费」等不明扣款项目
- 套餐绑定费:免费宽带必须捆绑电视服务,每月产生20-25元固定支出
有消费者反映,签约时承诺的「0元宽带」在半年后突然出现每月15元扣费,客服则以「合约未到期」为由拒绝取消。
三、网速缩水:承诺与现实的鸿沟
运营商承诺的「千兆宽带」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严重缩水,典型案例包括:
- 签约200M套餐实测网速不足50M
- 夜间高峰期频繁断网,维修响应时间超48小时
- 达量降速条款未明示,超出流量阈值后限速至1Mbps
这种现象在低消费套餐用户群体中尤为明显,部分78元套餐用户实际获得的带宽仅相当于市场30元套餐水平。
四、解约困境:进退两难的维权困局
当用户发现服务不符预期时,解约流程往往存在多重阻碍:
- 营业厅处理标准不统一,需多次往返不同网点
- 违约金计算方式不透明,不同网点报价差异达50%以上
- 设备回收要求苛刻,折旧费高达原价80%
有用户尝试改签8元保号套餐时,被强制要求继续履行宽带合约并支付99元/月的最低消费,形成典型的「套餐绑架」现象。
中国移动的免费宽带本质上是通过长期合约锁定用户消费的营销策略,其盈利模式建立在捆绑销售、隐性收费和服务降级的三重机制之上。消费者在选择时应重点核查合约细则中的服务期限、解约条款和费用明细,避免陷入「免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