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条款的隐藏条件
中国移动的免费宽带服务通常以“零费用”为宣传核心,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隐性条款:
- 套餐捆绑升级:用户需承诺将手机月费提升至58元以上档位,实际两年总支出增加近千元;
- 自动续约条款:合约到期后如未主动取消,默认转为收费模式并延长服务期;
- 违约金限制:提前解约需支付设备折旧费及剩余合约期费用,最高可达总服务费的60%。
二、安装流程中的诱导行为
安装环节存在系统性误导策略:
- 业务员口头承诺“完全免费”,但刻意回避纸质协议中的收费条款;
- 通过10086官方短信验证码增强信任度,诱导用户远程签约;
- 强制搭售机顶盒等设备,后期以“设备使用费”名义收取附加费用。
安装人员常以“网络优化”为由采集用户生物信息,为后续服务绑定埋下伏笔。
三、用户维权难点解析
纠纷处理呈现三重壁垒:
- 证据链缺失:关键承诺仅通过电话沟通,缺乏书面记录;
- 条款解释权垄断:营业厅、客服、安装方相互推诿,处理标准不统一;
- 解约程序障碍:需本人携带设备至指定营业厅办理,且时间限制苛刻。
四、防范与应对策略
建议消费者采取以下防御措施:
- 要求书面确认免费条款,特别注明附加费用免责声明;
- 通过工信部投诉平台(12300)建立第三方调解记录;
- 定期核查话费详单,发现异常扣费立即启动申诉流程。
免费宽带本质属于预付费消费模式,其商业逻辑通过套餐溢价完成成本转嫁。消费者需警惕“技术免费+服务收费”的双轨制盈利模式,在办理前应完整阅读电子合约的补充协议条款,特别关注第7.3条关于增值服务的解释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