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系统发展历程
香港自1994年启动临床信息系统建设,2013年正式建立连接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及诊所的电子健康记录互通平台。该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支持结构化医疗数据交换,涵盖患者基本信息、诊疗记录、用药史等核心数据集,实现医疗机构间数据实时调阅。
- 1999年:完成基础临床信息网络部署
- 2014年: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面互通
- 2024年:启动跨境健康记录试点项目
二、系统架构与数据互通机制
香港医健通系统采用中心化数据仓库与分布式节点相结合的模式,包含以下技术组件:
- 身份认证网关:基于智能卡的双因素认证
- 数据加密模块:256位AES端到端加密
- 审计追踪系统:完整记录数据访问日志
系统遵循HL7 FHIR国际标准,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医疗系统进行数据映射转换。
三、全生命周期隐私保护体系
隐私保护机制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销毁全流程:
- 访问控制:动态权限分级管理,医生仅可查看必要数据
- 审计机制:每季度执行安全审计,异常操作触发实时告警
- 数据留存:临时下载数据60天后自动删除
2025年引入生成式AI技术时,采用联邦学习框架确保原始数据不出域,并通过医生二次审核保障输出准确性。
四、跨境医疗数据共享实践
2024年7月启动的跨境健康记录试点项目,通过以下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 限定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唯一境外接入机构
-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操作不可篡改
- 用户可通过医健通APP自主授权数据跨境传输
香港医院管理局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双重路径,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系统。其经验表明:数据标准化、分层加密策略和动态审计机制是医疗大数据共享的关键支撑,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