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销承诺与落地偏差
长沙联通在宽带业务推广中频繁出现营销承诺与落地执行严重脱节的现象。消费者普遍反映,业务员在办理过程中承诺的「预存话费返现」「赠送电视业务」「免费升级千兆」等核心权益,在实际使用中常被单方面篡改或取消。例如有用户办理899元预存套餐后,发现所谓「赠送」的FTTR设备实为变相收费项目,且协议中未明确标注的电视业务一年后自动转为收费。
- 2023年办理的千兆套餐:承诺45G流量未兑现,实际仅20G
- 2021年宽带免费承诺:连续58个月被扣30元/月费用
- 2024年电视业务赠送:一年后自动转为收费且无提醒
二、隐藏收费的惯用套路
通过分析近五年投诉案例,长沙联通的收费争议集中在三个层面:
- 设备捆绑消费:要求用户重复购买光猫等设备,即便原有设备仍可正常使用
- 协议期限陷阱:赠送业务设置隐性时间限制,到期后自动转为收费项目
- 套餐升级障碍:限制老用户享受新套餐优惠,强制要求更换号码
更有消费者指出,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协议不告知」问题,所有签字均在手机端完成,未提供纸质协议副本,导致后续维权缺乏凭证。
三、维权困境与解决难点
消费者维权普遍面临三重阻碍:企业内部投诉流程形同虚设,多数纠纷需通过工信部、信访部等外部渠道施压;和解协议执行缺乏保障,有案例显示签署协议后仍出现费用异常;证据收集困难,业务办理过程缺失书面记录,口头承诺难以举证。
四、法律与监管层面的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欺诈行为应承担三倍赔偿,但实际执行中鲜有兑现案例。联通内部规定常凌驾于法律规定之上,例如区别对待新老用户、限制携号转网等行为,已明显违反工信部2008年文件要求。监管部门对重复投诉案件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导致企业违规成本过低。
长沙联通宽带业务争议的核心矛盾,在于企业将短期营销利益置于用户信任之上。要打破承诺屡成空谈的怪圈,既需强化《电信管理条例》的执行力度,更应建立消费者协议透明化机制,例如强制要求业务办理现场出具加盖公章的协议文本,并将关键条款通过短信二次确认。唯有形成法律威慑、行政监管、企业自律的三重约束,方能重建市场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