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量虚标与使用限制
29元套餐宣传的235G流量中,通用流量可能仅占20%(约50G),其余为仅限特定APP使用的定向流量。部分套餐存在流量有效期限制,当月未用完的流量不会结转至次月,造成资源浪费。运营商常采用「达量限速」规则,超过40G后网速可能降至1Mbps以下。
二、隐藏费用与自动续费
首月29元多为促销价,次月起可能恢复39元或更高原价。用户需注意以下隐性收费:
- 强制充值100元激活套餐,否则无法享受优惠
- 超出流量按5元/GB收费,通话费达0.15元/分钟
- 默认开通彩铃等增值服务产生额外扣费
三、合约期与销户限制
多数套餐要求签订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30%剩余合约期费用的违约金。合约期满后可能自动续约,用户未主动取消将持续扣费。部分套餐规定销户必须到归属地营业厅办理,异地用户维权成本高。
四、信号质量与售后难题
低价流量卡多为虚拟运营商转售,在重庆山区等偏远地区常出现信号不稳定现象。用户投诉显示,42%的售后问题涉及客服推诿、投诉处理超72小时等服务质量问题。部分号码属于二手号段,存在垃圾短信骚扰风险。
消费者办理时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实套餐详情,重点关注通用流量占比、合约期条款及资费有效期。建议办理前通过工信部网站查询企业资质,使用过程中定期通过掌上营业厅查询扣费明细,发现异常扣费应及时保留证据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