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自动失效陷阱
部分短期流量卡宣传时承诺”到期自动续约”,但实际合约条款中隐藏着有效期限制。如佛山用户办理的150G省内流量包,24个月后自动失效且不提供续约,导致套餐直接降级为低配版本。这类套餐往往存在以下特征:
- 合约期结束后立即停止核心权益
- 不提供书面续约通知
- 降级后的基础套餐性价比骤降
费用递增陷阱
运营商通过”前低后高”的阶梯式收费设置价格陷阱。某用户购买的9.9元/20G流量卡,两年后被强制要求升级为15元套餐,且原卡余额不退。常见收费套路包括:
- 首月1元体验,次月起恢复原价
- 前半年优惠价,后期月租翻倍
- 隐性叠加增值服务费
捆绑销售陷阱
运营商通过强制绑定业务提高用户解约成本。部分案例显示,新办理的流量卡会被默认开通视频会员、云存储等收费业务,且未在协议中明确标注。这类捆绑行为常伴随:
- 退订服务需支付违约金
- 增值业务隐藏于二级菜单
- 取消服务需到指定营业厅
解约困难陷阱
合约期内提前解约需承担高额赔偿金,某用户因提前解约被要求支付300元违约金。运营商设置的解约障碍包括:
- 线上客服无解约权限
- 线下营业厅推诿拖延
- 靓号需缴纳保管费
消费者办理短期流量卡时应重点核查合约期限条款、费用递增规则及解约条件,要求运营商提供书面协议并保留宣传凭证。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套餐详情,警惕”无限流量””永久优惠”等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