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餐升级默认陷阱
部分用户反馈在未主动确认的情况下,原有套餐被客服通过电话营销升级为高价套餐,升级后原优惠套餐无法恢复。有案例显示原99元不限量套餐被更改为139元5G套餐,用户需通过携号转网威胁才能获得优惠方案。
- 客服话术强调「套餐优化」而非涨价
- 升级操作多为电话录音授权
- 旧套餐下架后无法回溯
二、隐藏费用叠加机制
套餐资费结构常包含以下隐形收费项:
- 套餐外流量按5元/GB分段收费,超10GB后自动叠加收费包
- 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超出部分按标准资费计算
- 增值业务默认开通(如视频会员、游戏加速)
项目 | 占比投诉 |
---|---|
超流量扣费 | 68% |
合约违约金 | 22% |
增值服务费 | 10% |
三、流量限制的误导性
宣传中的「不限量」实际存在速率限制,达量降速至1Mbps后无法满足视频播放需求。定向流量占比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某套餐标称100GB流量中仅20%为通用流量。
- 流量统计存在系统误差
- 关闭数据仍扣费的系统漏洞
- 结转规则不透明
四、合约期与违约金
优惠套餐多绑定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违约金。有用户反映转网受阻,需缴纳200-500元不等违约金,且优惠返还话费不计入违约金抵扣。
总结建议
消费者应定期核查账单明细,通过运营商APP关闭增值业务订购权限。办理套餐时明确询问合约期限、违约金条款及流量类型划分,通话录音可作为争议证据。遭遇强制扣费时可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