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三大套路
部分商家利用夸大宣传吸引消费者,常见手段包括:
- 将定向流量包装为通用流量,实际可用流量仅占宣传量的30%-50%
- 用”无限流量”等模糊概念掩盖达量限速机制,实际使用20GB后限速至3G网络
- 物联卡冒充正规流量卡,存在网络不稳定、无法通话等缺陷
建议通过联通官方APP验证套餐内容,确认是否显示11位手机号及完整服务功能。
二、隐藏费用识别指南
警惕以下收费陷阱:
- 自动续费功能默认开启,优惠期后月租自动上涨
- 增值业务默认捆绑,每月额外收取3-15元功能费
- 流量超额费用高达5元/GB,未及时提醒导致欠费
办理时应要求客服提供纸质/电子版完整资费说明,重点关注”其他费用”条款。
三、流量虚标与限速陷阱
流量计量存在双重标准:
- 运营商计算方式与手机统计存在15%-30%误差
- 高峰时段(19:00-22:00)自动限速至1Mbps以下
- 5G套餐实际使用4G网络,未明确标注网络制式
建议安装运营商官方流量监控工具,设置用量预警提示。
四、合约期与售后风险
合约套餐暗藏限制性条款:
- 最低合约期长达24个月,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租50%违约金
- 线下渠道办理的套餐无法通过线上渠道退订
- 故障报修响应时间超过48小时,未明确赔偿标准
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套餐,保留业务受理单等维权凭证。
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办理套餐,重点关注流量类型、费用结构、合约期限三大要素。建议每月核查账单明细,发现异常扣费立即通过10010热线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