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费用套路
部分联通流量卡套餐通过”低价月租”吸引用户,实际包含多种隐性收费:
- 增值业务费默认开通,如视频会员、游戏加速包等
- 优惠期后资费翻倍,某套餐前3个月19元,第4个月起恢复39元
- 最低消费陷阱,用户误将”最低消费”理解为套餐价格
惠州用户王先生反映,办理时承诺60元套餐,实际扣费系统显示为最低消费+叠加收费模式。
二、流量计量虚标
流量统计存在双重标准,具体表现为: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某套餐宣称100GB流量,通用流量仅10GB
- 小程序/弹幕等场景单独计费,超出用户常规认知
- 流量统计误差达15%-30%,存在系统计算争议
类型 | 宣传量 | 实际量 |
---|---|---|
通用流量 | 50 | 32 |
定向流量 | 50 | 68 |
三、自动续费陷阱
用户反映存在未经确认的自动扣费项目:
- 电视节目自动订购产生240元意外扣费
- 流量超额自动升档套餐,1GB流量产生500元扣费
- 合约期结束后仍延续原资费标准
78%的投诉案例涉及未明确告知的自动续费条款,老年人群体受此影响尤为严重。
四、套餐变更不透明
套餐规则变更存在单方调整现象:
- 赠送流量到期未通知,导致用户超量使用
- 5G网络支持与宣传不符,需额外付费开通
- 套餐有效期标注模糊,部分用户遭遇突然断网
山东用户反馈,原5GB通用流量在未告知情况下调整为3GB,客服解释2GB属”赠送流量”。
结论与建议
消费者应定期核查账单明细,办理套餐时要求书面确认资费标准。建议通过运营商APP关闭自动续费功能,对于争议扣费可依据《电信条例》第四十条要求提供计费详单。行业监管需加强套餐宣传审核,建立统一的流量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