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联通工作人员常以「月租38元享100G流量」等话术吸引用户,实际办理后发现存在多重限制。有消费者反映办理后未收到电话卡且商家拒绝处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有用户通过官网办理的「9元100G」套餐,激活后实际月租变为29元,预存费用也无法退还。
- 夸大流量总额却未说明定向流量比例
- 隐瞒首月优惠后的实际月租
- 未告知合约期与违约金条款
二、隐藏费用叠加扣款
套餐常附带自动续费增值服务,如老年用户遭遇的电视节目订购扣费陷阱。部分案例显示,超出流量1G即产生500元费用,虽可申请减免但需主动交涉。更有用户被诱导升级套餐后,发现月租叠加收取19+59元。
三、流量限制暗藏规则
宣传的「100G流量」存在多重限制:达量降速至3G网络、高峰时段限速、通用流量占比不足30%。用户实测发现实际可用流量与宣传相差30%-50%,定向流量仅支持特定APP。
四、合约期限强制绑定
2-3年合约期内不可更换套餐或注销,违约需支付高额费用。更有用户遭遇系统自动限制通话功能,需反复申诉才能恢复服务。合约条款中常包含运营商单方修改权,用户权益缺乏保障。
五、售后服务推诿扯皮
消费者投诉后常面临多重阻碍:预存费用不退、客服拖延处理、投诉渠道相互推诿。有案例显示注销套餐需多次电话交涉,且系统存在「已解决」状态下的持续扣费。
- 办理时全程录音并保存宣传材料
- 每月核查账单明细
- 通过工信部官网提交正式投诉
消费者需警惕套餐宣传中的文字游戏,办理前应核实流量类型、合约期限、违约金等细则。建议定期通过官方APP查询套餐状态,发现异常扣费立即通过12300热线维权。运营商应建立透明的资费公示制度,停止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