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与用户痛点
自2016年手机实名制全面推行以来,姓名含生僻字的用户持续面临系统识别障碍。典型案例显示,上海余女士因姓名含“㼆”字,多次因拆分录入导致实名认证失败,甚至面临停机风险。类似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用户在银行开户、电信业务办理等场景均遭遇身份校验失败。
技术标准与政策突破
2022年7月发布的《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新国标成为转折点,该标准新增1.7万生僻字收录量,覆盖99%以上人名用字,为系统兼容提供基础支撑。2023年8月起实施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所有信息系统同步升级,实现公安、通信、金融系统的字符集统一。
联通业务改进进程
通信行业改造进度存在差异:上海电信率先于2023年10月完成生僻字识别、输入、打印全流程改造。联通系统升级相对滞后,目前可通过以下临时方案处理:
- 营业厅人工核验:持身份证原件办理特殊录入
- 拆分替代法:使用拼音或同音字暂代生僻字
- 系统升级预约:2025年Q2完成全业务线字符集更新
解决方案实施建议
建议受影响用户采取分步处理策略:短期通过线下渠道办理紧急业务,中长期关注2025年6月后的系统升级公告。需注意银行、通信等跨行业系统的协同升级进度差异,建议保留公安机关出具的姓名证明文件应对过渡期需求。
生僻字认证难题的根源性解决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通信运营商计划在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全系统升级。随着GB18030-2022标准的全面落地,姓名文化权益与技术系统的冲突将得到系统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