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费用与二次收费陷阱
部分联通套餐宣传的低价月租往往包含附加服务费,如增值业务费、短信功能费等未明确告知的支出项目。更有用户反映办理套餐时被强制要求预存话费,实际使用中却未按约定抵扣费用,反而新增其他收费服务。套餐内未使用完的语音通话时长,可能被强制要求继续使用并产生超额扣费。
二、自动续费与套餐变更限制
以下情况需特别注意:
- 优惠套餐存在有效期限制,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且无提醒
- 运营商单方面调整流量额度时未履行告知义务
- 营销人员承诺的赠送流量未到账,却擅自开通付费服务
三、流量限制与速率衰减
套餐标称的流量存在多重使用限制: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仅限特定APP使用
- 达量限速阈值设置隐蔽,如20G后降为3G速率
- 网络高峰时段额外限速未在合约中明示
四、合约期限违约金条款
长期合约中埋藏三项关键风险:①2-3年合约期内注销需支付高额违约金;②运营商保留单方面修改套餐条款的权利;③内部卡等特殊套餐优惠期结束后需主动续约,否则自动转为标准资费。
消费者应通过三个步骤维护权益:首先要求运营商书面确认套餐细则,其次每月核查话费账单,最后利用工信部投诉渠道解决争议。建议优先选择支持自主激活、随时注销的套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