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自动限制服务争议
用户反映49元套餐存在未告知的服务限制机制。深圳用户办理套餐后因通话频率较低,被系统自动判定为高风险客户限制呼叫,仅通过身份验证后立即恢复服务。该行为被质疑是运营商滥用风控系统,且存在「先限制后解释」的操作逻辑。
- 无预警暂停基础通话功能
- 恢复流程缺乏审核标准
- 责任推诿至「系统判定」
二、套餐费用异常原因
费用异常表现为套餐资费膨胀,用户账单显示:
- 基础套餐从49元涨至60-100元
- 未经授权的增值服务扣费(哔哩哔哩、TV点播等)
- 套餐到期未通知自动恢复原价
技术后台存在境外流量误判扣费情况,用户未出入境仍被收取350元境外流量费。
三、擅自开通增值服务
运营商存在隐蔽开通业务行为特征:
- 叠加套餐包(10元/月)
- TV点播服务(2023年5月新增)
- 境外流量日租宝
开通方式均未经用户二次确认,且未提供关闭入口。
四、用户维权困境
投诉处理存在系统性推诿:
- 客服仅提供话费补偿而非现金退款
- 拒绝执行《消保法》退一赔三条款
- 投诉渠道包括工信部、黑猫平台均无实质解决
49元套餐问题暴露运营商技术滥用与监管缺失双重弊端。系统风控机制缺乏透明度,增值服务嵌入存在技术漏洞,用户权益救济渠道形同虚设。需推动建立电信服务白名单机制,强化二次确认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