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费用陷阱
部分网红套餐通过“超低月租”吸引用户,但实际费用可能包含增值业务费、短信功能费或自动续费项目。例如,某些套餐要求用户首充100元才能享受优惠,且叠加包费用可能通过减免规则混淆实际成本。更有运营商在用户关闭蜂窝数据后,仍从计费系统中扣除流量费用。
- 首充门槛:激活时强制充值金额
- 费用递增:前3个月19元,后续恢复39元
- 增值服务:默认开通彩铃等付费业务
二、流量虚标与限制
宣传中“280G超大流量”可能包含大量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有用户实测发现,通用流量占比不足30%,且剩余流量不可结转。更存在“无限流量”陷阱,达到阈值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导致基础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三、合约期与违约金约束
半年合约期内用户无法更换套餐或销户,违约需支付高额费用。即便运营商单方面变更政策(如取消话费赠送),用户仍需按原价59元/月缴费。部分套餐标注“无强制合约”,实则设置6个月违约金约束期,提前退网需赔偿设备成本。
四、定向流量的误导性宣传
定向流量使用规则存在隐蔽限制:微信文字聊天免流,但小程序、文件传输产生额外费用;短视频APP观看内容免流,弹幕和评论区加载消耗通用流量。这些细则往往隐藏在长达万字的服务协议中,普通用户难以察觉。
消费者办理流量卡时需重点核查费用明细、流量构成比例和合约条款,警惕“长期优惠”“无限流量”等宣传话术。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套餐详情,并保留书面协议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