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充锁仓与月租暗涨陷阱
部分9元联通卡宣传“首月9元”,但实际需充值50-100元激活套餐,且充值金额直接转为“定向金”而非话费抵扣。第二个月起月租强制涨至29元或39元,用户需注意资费详情中的“优惠期6个月”等灰色小字说明。例如,有用户激活后实际发现套餐变更为29元,预存费用无法退还。
二、流量分块与虚标陷阱
所谓“100G大流量”通常包含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两部分,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如腾讯视频、爱奇艺),刷抖音等场景会消耗通用流量。流量优先级可能导致高峰期降速,且大部分套餐不支持结转。例如,某套餐实际仅含50G通用流量,其余为定向流量。部分商家还会混淆“每年360G”和“每月30G”的统计口径。
三、合约期隐性条款陷阱
部分套餐声称“无合约期”,实则协议中隐藏12个月优惠期,提前注销或携号转网需赔付违约金(公式:月租费×剩余月份×20%)。用户需仔细核查协议条款,避免被“隐形绑架”。
四、自动续费与附加服务陷阱
部分套餐默认开通“5G加油包”等收费服务,首月免费后次月起每月扣费10-30元。流量包到期后可能自动续费更高价套餐,用户需主动关闭相关设置。
五、优惠期限制与原价恢复陷阱
宣传中“长期套餐”多为文字游戏,实际优惠期仅6-24个月,到期后月租恢复至原价(如39元或更高)。部分商家甚至将物联网卡伪装成正规卡出售,此类卡无通话功能且流量虚标。
项目 | 宣传内容 | 实际费用 |
---|---|---|
首月月租 | 9元 | 需充值50-100元激活 |
次月起月租 | 9元 | 29元起 |
通用流量 | 100G | 30-50G |
9元联通卡套餐存在多重隐藏陷阱,包括首充锁仓、流量虚标、合约期限制等。消费者应做到三查:查资费有效期、查流量分块明细、查附加服务条款,优先选择可官方渠道核实的长期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