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费名目暗藏玄机
联通宽带收费体系存在典型的「洋葱式」分层现象,用户常遭遇三大隐形收费陷阱:
- 安装环节强加设备租赁费,收取每月15元的路由器费用却未提前告知
- 协议期内擅自添加「宽带附加费」,有用户被追溯收取5年前的10元/月费用
- 光猫归还后仍产生欠费,营业厅未履行销户义务导致用户进入黑名单
这些附加费用往往通过业务员口头承诺「免费安装」进行包装,实际在履约过程中通过系统自动扣费实现。
二、套餐升级诱导消费
套餐资费成为争议焦点,主要存在三类诱导行为:
- 低消套餐限制:承诺59元低消套餐实际需捆绑额外消费,用户月均话费达128元
- 套餐升级欺诈:宣传79元免费宽带实际强制升级118元套餐,并收取200元设备押金
- 协议条款篡改:推销时承诺两年109元套餐,实际协议变更为三年134元
此类操作多通过APP展示优惠价格吸引用户,实际办理时由业务员现场变更套餐方案。
三、销户纠纷频现行业顽疾
服务终止环节存在系统性漏洞,2024年12月某用户归还设备11个月后,因未正式销户产生欠费并列入黑名单。更严重的是违约金收取缺乏透明标准,有用户解约时被要求倒贴数百元,而联通无法提供原始签约凭证。
四、消费者维权路径指南
建议遭遇收费争议的用户采取以下措施:
- 保留业务员承诺录音及纸质协议
- 通过工信部投诉平台提交正式申诉
- 定期核查话费详单核对异常扣费
- 优先选择可自主降档的弹性套餐
成功案例显示,通过多渠道投诉可将融合套餐费用从128元降至59元/月,但需耗费平均20个工作日处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