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与货不对板
直播间主播常以“19元/月”“大额流量”“0元领卡”等标语吸引消费者,宣称与运营商官方合作,但实际收到的套餐往往大幅缩水。例如消费者购买的215G流量卡激活后仅剩80G,宣传的“中国移动”标识卡可能被替换为其他运营商卡。
- 夸大流量或通话时长,实际套餐内容减半
- 伪造运营商授权标识误导消费者
- 通过“免费领卡”诱导用户后续强制消费
隐性消费与充值陷阱
低价套餐往往需要高价激活,消费者需先充值50-100元才能使用服务。主播承诺的“月租19元”实际可能包含隐藏费用,如某用户激活后资费突增到39元,且流量有效期仅限一年。
- 首充金额远高于宣传价格
- 优惠期后自动恢复原价
- 叠加服务费、开卡费等附加费用
洗钱风险与资金隐患
部分低价充值渠道涉嫌利用消费者账户洗白赃款。犯罪团伙通过“缴93元充100元”等折扣诱导交易,将诈骗资金充入用户手机号完成洗钱链条,导致消费者账户被封停。
售后困境与维权难题
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常遭遇主播失联、平台推诿,运营商与直播平台互相推卸监管责任。代理商资质审核形同虚设,仅需身份证即可成为“正规代理”,导致投诉处理效率极低。
防范建议
- 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实套餐真实性
- 警惕远低于市场价的促销活动
- 保留直播录屏、支付记录等证据
- 发现异常立即向平台及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