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低价套餐的诱惑陷阱
直播间常以“19元/月”“215G流量”等醒目标语吸引消费者,主播通过自称运营商官方代理、展示伪造标识等方式增强可信度。实际收到的套餐往往与宣传不符,例如用户激活后发现月租上涨至39元,流量缩减至80G,甚至出现联通卡变移动卡的“货不对板”现象。这类虚假宣传利用消费者对低价流量的需求心理,制造“限量抢购”的紧迫感,诱导冲动下单。
二、首充陷阱:激活后的隐性收费
消费者购买后需通过高价预存话费激活卡片,常见套路包括:
- “0元购卡”实则要求首充100元才能使用
- 承诺返费但需连续充值12个月
- 激活后以“系统错误”为由拒绝退款
此类预存费用缺乏第三方监管,商家跑路风险极高,消费者往往面临充值金额无法追回的问题。
三、定向流量与虚标猫腻
直播间刻意模糊流量类型,存在三大隐蔽操作:
- 将定向流量包装成通用流量,实际仅限特定APP使用
- 虚标流量总量,宣称的215G中仅50%为可用流量
- 设置短期优惠期,一年后资费翻倍且不主动告知
部分物联网卡被伪装成手机卡销售,存在网速限制、功能缺失等问题,用户维权时才发现购买的是非正规通信卡。
四、监管漏洞与消费者应对建议
当前直播卖卡存在三大监管盲区:代理商资质审核缺失、平台责任界定不清、运营商售后推诿。建议消费者采取以下措施:
- 核实主播代理资质,要求出示运营商授权书
- 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套餐真实性
- 保留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
相关部门需建立跨平台信息互通机制,对诱导性消费实施联合惩戒,并强制直播间公示套餐完整条款。
直播间流量卡骗局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的新型消费欺诈。消费者应提高对“超低价套餐”的警惕性,监管部门需从准入审核、信息披露、资金监管三方面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直播平台更应承担主体责任,杜绝欺诈营销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