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存与首充陷阱
低价套餐往往要求用户预存高额话费激活服务,宣称的9.9元套餐可能需预存100元才能使用,且预存款直接进入商家账户而非运营商账户。更有商家要求用户充值全年费用,随后卷款跑路导致服务中断。
- 激活需预存3-10倍月租费用
- 首充金额不可用于后续消费
- 年费充值无退款保障机制
二、流量虚标套路
标称100G的套餐实际可用流量可能不足50%,部分商家通过技术手段篡改流量统计数值。定向流量与通用流量混淆宣传,实际仅20%为全场景可用流量。
宣传流量 | 实际流量 | 使用限制 |
---|---|---|
100G | 40-50G | 仅限夜间使用 |
不限量 | 20G后限速 | 视频类APP除外 |
三、限速操作黑幕
超过设定流量阈值后,网速可能从100Mbps骤降至5Mbps以下,部分商家采用动态限速策略,在用户不知情时逐步降低传输速率。
- 首月提供全速网络体验
- 次月起实施分段限速
- 三个月后强制降为2G速率
四、隐形费用清单
套餐价格常隐藏开卡费、运费、服务费等附加成本,实际支出可达宣传价格的200%。自动续费条款默认开启,月租费可能每月递增10%-30%。
五、物联卡冒充风险
低价套餐多采用13位物联卡冒充正规11位号码卡,此类卡片存在功能限制、信号不稳、运营商停卡风险,且无法办理实名认证和销户手续。
消费者在选择百元内流量卡时,需核实运营商资质、查验号码位数、明确费用构成,优先选择可官方渠道充值的套餐。遭遇消费纠纷应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工信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