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还是陷阱?免费背后的隐形消费
运营商以“免费送儿童手表”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则暗藏话费转移套路。前期虽免除手表费用,但会将主卡扣费金额返还至副卡账户,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主卡余额,部分案例中还强制开通每月5元/GB的高价流量包。更有农村地区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隐瞒副卡月租费用,一年额外扣费高达238元。
兑换卡骗局套路解析
诈骗分子通过三种方式实施欺诈:
- 伪造兑换卡:假冒中国移动标识,以300元面值吸引扫码,实际要求支付快递费、激活费等附加费用
- 信息窃取:扫码后诱导填写个人信息,用于后续刷单诈骗或组建GOIP设备
- 偷办黑卡:业务员利用办卡机会,私自复制用户身份信息办理非实名电话卡
典型骗局分三步:先以0元兑换诱导扫码,再要求支付50元”工本费”,最后以激活名义索要99元物联卡费用。
如何识别营销陷阱
- 核实活动真实性: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确认促销信息
- 检查合同细则:重点关注附加条款中的扣费项目
- 保护隐私安全:拒绝非官方渠道的人脸识别与身份证读取
- 定期查询账单:建议每月检查话费明细
电话卡送手表本质是运营商与第三方合作的捆绑销售策略,消费者需警惕“免费”背后的服务协议变更和自动续费条款。遇到强制消费或欺诈行为时,应立即通过12300工信部投诉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