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增值服务扣费
运营商常在套餐中默认开通彩铃、游戏包月等增值服务,消费者未主动取消将持续扣费。如某用户办理的198元无限流量套餐,实际被收取近300元费用,因包含20元彩铃和30元游戏包月等隐藏项目。
服务类型 | 月费 |
---|---|
视频会员 | 15-30元 |
游戏加速包 | 20-50元 |
二、优惠套餐隐藏条款
所谓”首月免费””优惠升级”套餐常包含三项陷阱:
- 优惠期结束后自动恢复原价且不提醒用户
- 口头承诺权益实际需额外付费
- 通过第三方合作商诱导升级高价套餐
有用户办理19元月租卡,三个月后费用升至39元,客服解释含”返款20元”等模糊条款。
三、限速限流陷阱
低价套餐普遍存在两类限制:
- 流量超量限速:19元套餐超30G后降速至3Mbps
- 定向流量占比:宣称100G流量中通用流量不足20%
某用户办理的50G免费流量套餐,实际高峰时段被限制网速,导致体验严重下降。
四、合约期强制绑定
运营商通过三种方式限制用户自主权:
- 设置24-36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付违约金
- 套餐变更时单方面修改合约条款
- 停机后仍收取月租费直至合约结束
有消费者升级套餐后才发现被绑定24个月合约,取消需支付剩余月份总费用的30%作为违约金。
电话卡消费陷阱呈现专业化、隐蔽化趋势,建议用户办理时做到”三查”:查合同细则、查增值服务、查流量构成。遇到纠纷应保留短信记录等证据向工信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