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营商「杀熟」新老用户区别对待
运营商通过「新用户专属优惠」策略,对17.89亿存量用户实施区别对待。老用户常被推销升级高价套餐,如198元套餐叠加58元优惠后仍月均消费近300元,且取消需支付违约金。这种现象源于运营商对基层营销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导致其利用用户号码绑定各类账户的沉没成本实施「杀熟」。
二、优惠套餐的隐藏条款与时效陷阱
运营商推出的「55元享230G流量+宽带」等优惠套餐常包含三大陷阱:
- 优惠期结束后自动恢复原价且无提醒
- 套餐外流量资费高达5元/GB
- 合约期内不可更换套餐或携号转网
这些条款通过第三方合作渠道推广,规避工信部对携号转网用户不得特殊优惠的规定,形成灰色产业链。
三、存量用户争夺背后的盈利逻辑
运营商盈利模式呈现双重特征:
- 线上渠道通过开放市场竞争提供低价套餐,如19元/月的互联网合作卡
- 线下营业厅主推高毛利套餐,单卡利润可达线上套餐的20倍
这种差异化策略导致老用户年均通信支出比新用户高出37%,形成「保号套餐+副卡」的消费自救模式。
运营商通过信息不对称构建的资费体系,已造成每年超百亿元的隐性消费支出。消费者需主动核查套餐合约细则,优先选择线上渠道办理可查证资费的标准化套餐,必要时通过工信部投诉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