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的扣费机制
部分运营商通过默认开通增值服务实现隐性扣费。如中国移动的5元短号套餐,用户未主动申请却被连续扣费多年,且未收到任何业务生效提醒。这种自动续费模式违反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关于显著提醒的规定,但运营商常将提示信息隐藏在二级页面或短信末尾。
二、诱导性宣传策略
运营商采用误导性话术吸引用户入网:
- 将30元套餐包装成”5元优惠价”,利用用户对低价套餐的信任心理
- 强调基础月租5元,却弱化流量单价高达0.29元/M的超额收费
- 使用”无忧卡”等暗示性名称,掩盖实际存在的多项收费项目
三、用户检查意识薄弱
多数用户缺乏定期核查账单的习惯。电信5元无忧卡用户案例显示:当套餐内200M流量耗尽后,1G超额流量收费可达22元,但运营商仅通过普通短信通知,导致用户月底才发现费用异常。部分老年用户更因不熟悉电子账单查询方式,长期承受隐性扣费。
四、维权途径受阻
用户发现问题后常面临维权困境:
- 客服以”系统自动办理”为由推卸责任
- 退订流程需通过复杂的多级菜单操作
- 历史扣费仅支持3个月内追溯
某消费者在投诉移动30元流量包欺诈时,遭遇客服多次转接仍无实质性解决方案。
5元套餐的隐性收费源于运营商利益驱动与监管漏洞的双重作用。用户需养成每月核查账单的习惯,重点关注”增值业务费””套餐外消费”等条目。建议通过运营商APP关闭自动续费功能,并定期在工信部投诉平台查询企业违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