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承诺的长期套餐
市场上常见的19元、29元低价套餐多通过”首月0元””优惠期返现”等话术吸引用户,实际优惠仅持续6-12个月,后续月租可能直接翻倍至39元或更高。部分商家更将用户首充金额包装成”赠费”,制造低月租假象,实则要求持续充值才能维持优惠。
隐藏费用与增值陷阱
低价套餐常包含三大隐形收费:
- 激活费:部分卡片需支付10-50元开卡费
- 服务费:每月额外收取3-5元账户管理费
- 叠加包:超出套餐后按0.29元/MB计费
有用户办理8元保号套餐后,因误用流量1GB被扣费300元。部分商家还会默认开通彩铃、天气预报等增值服务,每月扣除5-10元。
流量限制的猫腻
所谓”不限量”套餐存在双重限制:
- 达量降速:超出阈值后网速降至128Kbps
- 应用限制:30%-50%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
某电信星卡宣传80G流量,实际50G为全国通用,30G定向流量仅支持200余款APP,且视频类应用多被排除。
合约绑定与解约难题
低价套餐常捆绑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违约金。更有个别物联网卡无法通过常规渠道注销,导致用户持续被扣费。部分归属地特惠卡异地使用会触发二次计费,北京用户办理的”星卡尊享版”实际未在当地运营商备案。
消费建议
办理套餐时应重点确认:①实际月租构成 ②优惠期限 ③解约条件 ④流量使用范围。推荐通过运营商APP查询官方资费,警惕私人代理渠道。保留宣传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遇纠纷可向工信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