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餐费用不透明陷阱
部分电信运营商通过模糊表述掩盖真实费用结构,表面低至19元的月租套餐往往包含以下隐藏收费:
- 首年折扣价次年自动涨价至39元/月
- 激活时强制要求首充100元才能享受优惠
- 月租费未包含开卡费、服务费等附加费用
更有运营商将定向流量包装成通用流量,实际180G流量中仅30G为通用流量,其他150G限定特定APP使用。
二、流量限制与限速规则
运营商常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体验:
- 达量降速:超过阈值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
- 时段限制:部分流量仅限夜间使用
- 区域限制:本地流量出省后无法使用
某些标榜”无限流量”的套餐,实际在用户使用超过100G后即触发限速机制,导致视频加载困难。
三、自动续费与合约期陷阱
合约条款中埋藏多项限制性规定:
- 两年合约期内不可降档套餐
- 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赔偿金
- 停机超过15天仍扣当月费用
自动续费功能默认开启,部分用户因未及时取消导致套餐恢复原价。
四、定向流量误导消费
运营商通过流量分类制造消费陷阱:
- 视频类:仅限特定平台1080P画质
- 社交类:不含图片/文件传输功能
- 通用类:实际占比不足20%
定向流量范围未在显著位置公示,不同套餐的适用APP列表差异巨大。
消费者办理时应重点核查套餐详情页的合约期限、流量构成、资费规则三项要素,建议通过运营商官网核验定向流量适用范围,办理后定期查询账单明细。保留宣传页面截图可作为后期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