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说明不透明
部分电信套餐宣称低至19元/月,但实际包含隐性收费项目,例如开卡费、服务费或首月体验费等额外支出。用户需注意是否存在“首年折扣价”文字游戏,次年可能自动涨至39元/月,且激活时强制要求充值100元才能享受优惠。
更隐蔽的套路包括将赠送流量包装为主套餐内容,实则定向流量占比高达80%以上,如180G套餐中仅30G为全国通用流量,剩余仅限特定APP使用。
流量使用限制
- 限速陷阱:部分套餐在超出阈值后,网速从5G降至1Mbps,实际无法正常使用
- 有效期差异:赠送流量可能比主套餐提前失效,例如主套餐40G可结转次月,但额外购买包月底即清零
- 地域限制:本地流量冒充全国通用流量,跨省使用需额外付费
合约绑定与违约金
低价套餐常捆绑12-24个月合约期,中途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全额费用。例如某29元流量包需连续缴费6个月,提前取消按已用月份数乘以原价赔偿。
更恶劣情况包括:未经用户签字确认即绑定服务条款,限制销号、携号转网等基本权益,并拒绝提供书面合同。
自动续费陷阱
流量包购买界面常默认勾选自动续订,且隐藏条款说明。有案例显示用户充值29元后,系统自动生成半年合约协议,若未及时发现将持续扣费。
优惠活动返现规则也存在猫腻,如宣传“充50送120”实际分24个月返还,用户需持续使用套餐才能获得全部优惠。
消费者办理电信套餐时应重点核查费用明细、流量类型、合约期限三要素,要求运营商提供书面协议,并通过工信部渠道核实宣传内容真实性。建议保留通话录音、业务办理截图等证据,遭遇侵权时及时通过12300热线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