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的常见套路
市面上存在大量以“长期9元月租”“无限流量”“首月免费”为噱头的虚假宣传套餐。这些套路往往通过文字游戏模糊实际费用,例如:
- 将充值本金包装为月租抵扣,实际每月仍需支付19元以上
- 宣称“无限流量”却存在限速阈值,实际流量仅30%-50%可用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标称100G流量中通用流量仅10-30G
此类宣传常通过社交媒体或非官方渠道传播,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诱导办理。
合约期与隐形费用陷阱
部分套餐通过捆绑合约或隐藏条款增加使用成本,具体表现为:
- 强制签订12-24个月合约,提前解约需支付数百元违约金
- 优惠期后月租自动涨价,例如首年19元次年恢复39元
- 激活后强制开通增值服务,恶意扣费项目隐藏于账单明细
这类陷阱常见于需预存话费或承诺消费的套餐,消费者往往在办理半年后才发现实际支出远超预期。
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物联卡因成本低、监管弱成为重灾区,其特征包括:
- 无11位手机号,仅支持上网功能
- 月租显示小数点(如9.9元/月)且不能收发短信
- 流量虚标严重,200G套餐实际仅60%可用
此类卡片常伪装成“消费电子级成品卡”销售,商家跑路风险极高,售后维权困难。
识别正规流量卡的方法
通过以下四步可有效规避风险:
- 渠道验证:通过电信官方APP、营业厅或授权电商办理
- 套餐核查:确认通用流量占比、限速阈值及优惠有效期
- 功能测试:正规卡需支持通话、短信及官方APP查询
- 合约审查:拒绝自动续约条款,警惕违约金说明
推荐选择《秋月卡》等明确标注“官方可查、无隐藏消费”的套餐。
电信流量卡并非全不可信,但需警惕三大核心骗局:利用文字游戏虚标资费、通过合约绑定强制消费、以物联卡冒充正规卡。消费者应坚持“三不原则”——不贪低价、不信个人渠道、不签模糊合约,通过官方渠道办理可查套餐,才能保障通信安全与资费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