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与“无限”陷阱
市场上宣称的“19元电信无限流量卡”多为虚假营销,三大运营商早在2019年便取消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套餐。部分商家利用“绝版回归”“内部渠道”话术,将已下架套餐重新包装,实则通过物联卡冒充正规流量卡销售。这类卡片不仅无法保障服务质量,还可能随时因违规使用被封停。
限速限制与流量虚标
即使标榜“无限流量”,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两类限制:
- 限速陷阱:达到20-30GB阈值后,网速可能降至1Mbps以下,严重影响视频播放等基础功能;
- 虚量问题:宣称100GB的套餐实际可用流量可能仅20%,且虚标比例不透明。
隐藏费用与自动续费
低价套餐往往暗藏附加收费项目:
- 激活费用:部分卡需支付20-100元不等的开卡费;
- 预存话费:要求首充80-100元,但实际月租与预存金额不匹配;
- 自动续费:未明确告知的增值服务可能默认开通,导致持续扣费。
如何避开消费陷阱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 优先选择三大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核实套餐有效期与合约条款;
- 详细阅读“用户协议”,特别关注限速阈值、解约违约金等细则;
- 启用流量监控工具,避免超额产生附加费用。
当前市场标榜的“无限流量卡”普遍存在夸大宣传、服务缩水等问题。消费者需警惕低价诱惑,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套餐,并仔细核实流量计算规则与费用明细,方可避免落入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