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费不透明与隐性收费
部分19元套餐表面上价格低廉,但实际费用包含激活费、服务费等隐性支出,如某180G套餐需首充100元才能享受优惠。更有套餐在次年自动上调资费至39元/月,且未明确告知用户。
- 首充费用:激活时强制充值50-100元
- 话费返还:需分月返还且中途停机不补发
- 自动续费:默认开启续订功能且取消困难
二、流量限制与使用条件
所谓「不限量」套餐往往暗藏限速阈值,如某套餐达到30G后强制限速至1Mbps。定向流量占比高达83%(如150G仅限特定APP)的情况普遍存在,且视频清晰度受限需额外付费。
- 通用流量:30G(全国)
- 定向流量:150G(仅限短视频平台)
三、合约绑定与解约陷阱
两年合约期套餐占比达67%,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50%违约金。部分套餐规定停机超15天仍扣费,且合约期内禁止降档套餐。
- 合约期:12-24个月强制绑定
- 违约金:按剩余月份比例计算
- 销户限制:半年内不得二次入网
四、虚假宣传与误导营销
「长期19元」实际仅为首年优惠,次年恢复原价。物联卡虚标流量达40%,且商家跑路风险高。部分套餐将充值本金包装成月租补贴,实际仍需每月额外缴费。
- 文字游戏:将「折扣价」宣传为「永久资费」
- 流量虚标:实际可用量仅标注值的60%
- 区域限制:本地流量冒充全国通用
消费者应重点关注合约条款细则,核实流量结构与资费周期,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宣传信息真实性。建议保留开通协议作为维权依据,并定期查询账单明细防范隐性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