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限量套餐的“消失”与历史背景
中国电信自2019年起已全面下架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套餐,三大运营商曾联合取消“不限量”模式,改为阶梯式流量计费。当前市场上宣称的“不限量”多为文字游戏,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历史套餐的认知盲区进行误导性宣传。
二、限速与流量阈值的隐藏陷阱
运营商现存套餐普遍存在隐性限制条款,典型表现为:
- 超出指定流量后降速至1Mbps甚至更低,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通用流量额度仅占总量的10%-30%
- 限速规则常以小字标注,页面宣传重点突出“无限”概念
三、物联卡伪装与安全风险
约80%的“低价无限流量卡”实为物联卡改造产品,存在以下隐患:
- 无11位手机号码,仅支持上网功能
- 流量虚标严重,实际可用量仅为标称值的30%-50%
- 改装贴片卡可能涉及违法,存在服务中断风险
四、合约期与费用暗坑
部分套餐通过低价吸引用户后设置多重消费限制:
- 强制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数百元违约金
- 首月优惠后恢复原价,如19元套餐次月可能升至39元
- 自动续费条款默认开启,需人工关闭
五、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套餐详情,重点关注:
- 是否存在限速阈值及具体降速标准
- 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的比例分配
- 合约期限和解约成本
- 物联卡识别:检查是否含语音通话功能
当前电信市场已不存在真正的不限量套餐,消费者需警惕通过限速、流量分类、合约绑定等方式变相限制使用的“伪无限”产品。选择套餐时应仔细阅读协议条款,优先考虑运营商官方渠道,避免因追求低价而承担法律风险和服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