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优惠诱导消费
电信运营商常以「免费升级」「套餐打折」为名吸引用户,实际暗藏消费陷阱。有消费者接到自称电信客服的电话,声称宽带升级后资费更低,签约时却发现合同无公章、收款账户为个人微信,实为第三方诈骗。另有用户被推荐「内部优惠套餐」,事后发现月费不减反增,且无法恢复原套餐。
隐藏费用与扣费陷阱
低价套餐往往附加隐形收费条款:
- 首月免费套餐隐藏「当月注销扣费」条款,用户被无故扣除18元
- 流量包叠加规则复杂,消费者实际支出远超宣传价格
- 升级套餐后新增摄像头月租、存储服务费等隐形收费项目
合约期与违约金陷阱
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限制用户自主选择权:
- 合约期内禁止更换套餐,强制绑定24-36个月服务
- 套餐到期后注销仍收取整月费用,逻辑自相矛盾
- 违约金计算标准不透明,用户需反复投诉才能解决
金融产品捆绑风险
部分套餐暗含金融分期服务,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签订借贷协议。典型案例包括:
- 冻结余额宝资金作为「信用担保」
- 协议条款涉及第三方金融机构分期服务
- 逾期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消费警示
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套餐信息,警惕「个人收款」「口头承诺」等异常情况。建议保留通话录音、签约文本等证据,遇纠纷时可向工信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