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无限流量”陷阱
运营商通过”无限流量”等宣传话术吸引用户,实际套餐存在多重限制。根据行业规范,三大运营商早在2020年前后已全面取消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套餐。当前市面所谓”19元无限流量卡”多为物联卡伪装或已下架套餐的虚假宣传。部分商家利用”限时返场””内部渠道”等话术诱导消费,用户激活后才发现流量存在严格限速阈值或区域限制。
二、隐藏费用与套餐限制
- 隐形收费:开卡费、服务费等附加费用未在宣传页面明示
- 流量类型限制:区分本地/全国流量,定向/通用流量
- 自动续费陷阱:优惠期后自动转为高价套餐
- 首充要求:激活需预存50-100元话费
三、限速限制与网络质量
多数低价套餐存在流量阈值限制,超出后网速降至128kbps以下。部分商家标注”100G流量”实际虚量达50%-80%,即真实可用流量仅20-50G。网络覆盖方面,物联卡常出现信号不稳定、网速波动等问题,且无法享受普通用户同等服务质量。
四、合约期限与解约赔偿
优惠套餐往往伴随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总费用30%-50%作为违约金。部分套餐首年优惠后自动续费为高价套餐,用户若未及时取消将持续扣费。
五、物联卡伪装风险
市面80%低价流量卡为物联网卡改装,这类卡片存在三大风险:①流量池模式导致网速不稳定;②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充值查询;③随时可能被运营商停卡且无售后保障。
消费建议
- 通过运营商APP验证套餐真实性
- 重点查看《用户协议》中限速条款
- 确认号码是否支持官方渠道充值
- 优先选择可自主取消的套餐
- 保留宣传页面作为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