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流量缩水
部分商家以“无限流量”“2分钱1G”等宣传吸引消费者,实际使用中存在流量虚标、网速限制等欺诈行为。例如达到特定阈值后,网速可能降至128Kbps以下,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定向流量与通用流量的区别常被刻意模糊,如19元套餐可能包含80%的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但宣传时未明确说明。
二、隐形费用与套餐陷阱
低价套餐常暗藏三类附加费用:
- 激活费:部分卡片需支付10-50元开卡费
- 自动续费:默认开通叠加包,次月自动扣费
- 区域限制费:本地流量跨省使用产生额外资费
更隐蔽的是“月租递增”模式,前3个月19元,后期恢复39元原价且无明确提示。
三、合约限制与解约风险
优惠套餐多附带强制合约条款:
- 最低使用期限:6-24个月不等
- 违约金机制: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50%费用
- 携号转网限制:合约期内禁止办理转网业务
四、物联网卡冒充正规流量卡
市场上30%的“大流量卡”实为物联网卡,存在三大使用风险:
- 功能缺失:不支持语音通话和短信服务
- 售后无保障:运营商不提供个人用户技术支持
- 法律风险:违规用于手机可能被封号
此类卡片常通过“无需实名”“全国通用”等虚假承诺诱导消费,实际受区域使用限制。
消费者应重点核查套餐的流量构成、合约期限、解约条款三要素,通过运营商官网核验卡片真实性。建议优先选择支持线上注销、费用明细透明的正规渠道产品,避免预存大额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