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额违约金与解约限制
电信合约机常以“免费手机”“低价购机”吸引用户签订长期合约,但实际暗藏严苛的解约条款。用户若中途取消合约,需按剩余月份支付违约金,部分案例显示违约金高达设备原价的50%。更隐蔽的是,运营商常将宽带、手机号等多项服务捆绑合约,单方面解约需承担多重违约金。
二、套餐资费模糊性陷阱
运营商通过以下手段模糊真实资费标准:
- 夸大流量额度:标注“不限量”但达到阈值后限速或额外收费
- 隐藏叠加费用:低月租套餐需强制绑定视频会员等附加服务
- 虚标合约期限:宣传“长期套餐”实为2年合约,到期后自动续约且资费上涨
三、设备捆绑与赔偿陷阱
合约机常要求用户缴纳设备押金或赔偿金,例如:
- 光猫丢失需双倍赔偿:运营商以“单设备功率不足”为由要求赔偿两个光猫费用
- 冻结信用资金:绑定支付宝冻结3000-4000元,停机仍需继续扣费
四、自动续费与征信风险
合约机套餐默认开通自动续费功能,用户银行卡或支付宝余额不足时可能产生征信污点。部分运营商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绑定多份合约,导致单月扣费金额远超套餐标价(如169元套餐实际扣费达699元)。
识别与防范策略
- 核查合约细则:重点查看违约金计算方式、套餐有效期等条款
- 保留沟通证据:对营业员承诺内容进行录音或书面确认
- 定期查询账单:通过官方APP核验增值服务开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