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与违约金陷阱
电信合约机常以“免费手机”“月费优惠”吸引用户签订长期合约,但合约期往往存在单方面变更风险。例如有用户办理两年合约后被单方面延长至三年,若提前解约需支付高达上万元的违约金,远超剩余话费总额。更隐蔽的是,违约金计算方式往往未在签约时明确告知,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二、分期贷款隐形捆绑
部分合约机业务通过“橙分期”等消费贷模式捆绑用户,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办理个人贷款。这类分期业务具有以下特征:
- 贷款协议与购机合同混合签署,未明确告知金融属性
- 营业员通过索要验证码完成贷款开通
- 若中途退订需自行承担剩余贷款
三、资费虚标与隐性扣费
合约机套餐常通过模糊表述掩盖真实资费,具体表现为:
- 宣传“不限量”却设置限速阈值,超量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
- 基础套餐叠加增值服务,实际月费比承诺高30%-50%
- 短期优惠伪装长期套餐,通过赠费实现前6个月低价,后续恢复原价
四、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第三方代理商常冒充电信官方人员,通过以下手段实施欺诈:
- 以“老用户专享”“免费提速”诱导签订高价合约
- 使用伪造工牌和未盖章合同降低用户戒心
- 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完成“优惠充值”
电信合约机的消费陷阱多集中于合约条款变更权不对等、金融产品隐形捆绑、资费规则不透明三大领域。消费者办理时应要求查看完整协议文本,重点关注解约条款和贷款协议,同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促销信息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