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月低价陷阱
所谓「半年9元月租」通常采用首充返现套路:用户首次充值100元时,仅返还51元而非宣传的180元,导致实际月租从第二个月开始上涨至49元。更隐蔽的是,部分套餐将首月设定为「体验价」,次月起恢复29元或39元月租,且不含通话功能。
二、短期优惠伪装长期套餐
运营商内部人员证实,低于29元的套餐基本无法长期维持,常见操作包括:
- 将6-12个月优惠期模糊宣传为「永久套餐」
- 半年后自动恢复59元原价套餐
- 优惠期结束后强制升级套餐内容
三、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约60%的9元流量卡实为物联卡,存在三大风险:
特征 | 物联卡 | 正规卡 |
---|---|---|
通话功能 | ❌ 禁用 | ✅ 支持 |
流量虚标 | 实际用量×1.5倍 | 官方计量 |
售后服务 | 无官方保障 | 运营商客服 |
这类卡不仅流量统计不透明,还存在单方面限速问题。
四、隐性消费与限制条款
用户激活后可能遭遇的隐藏费用包括:
- 超出套餐流量按5元/G收费
- 注销时收取30-50元违约金
- 定向流量占比超70%,通用流量不足
更有商家通过「套餐审核未通过」等理由强制更换高价卡,形成移花接木式骗局。
电信行业「9元无真卡」的潜规则背后,是首月低价诱导、物联卡滥发、隐性条款嵌套的三重陷阱。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实套餐详情,重点关注合约期限、流量类型、资费变更规则等核心参数。建议选择29元起步的官方认证长期套餐,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