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价宣传与实际资费差异
市场上所谓”19.9元月租套餐”通常存在三大价格陷阱:①首月免费后恢复原价,部分用户反映次月起实际扣费达39元甚至更高;②优惠期限制,超过80%的套餐仅承诺1-2年低价期,后续资费上涨至59-129元/月;③套餐外流量按5元/GB计费,未主动关闭流量功能可能产生超额费用。部分运营商通过”月租抵扣””话费返还”等文字游戏混淆真实消费金额。
二、隐藏收费项目大曝光
消费者投诉显示该类套餐存在以下隐性收费:
- 强制开通增值服务:默认开通视频会员、云盘等付费功能,每月扣费5-30元
- 流量使用陷阱: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通用流量消耗速度异常加快
- 违约金条款:停机保号每月收取15元服务费,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合约期总费用的30%
三、合约限制与解约风险
办理时需特别注意:①最低在网期限普遍为12-36个月;②套餐升级限制,用户不得自主降低资费档次;③靓号合约附加条件,部分号码要求终身保底消费。有案例显示,用户解约时被要求支付高达套餐月租20倍的违约金。
四、如何避免落入收费陷阱
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 核实套餐合约期与资费变化周期,要求运营商提供书面承诺
- 登录运营商APP关闭自动续费、增值业务订购功能
- 办理前通过工信部官网查询套餐备案信息
- 保留宣传广告截图,作为后续维权证据
19.9元月租套餐普遍存在价格误导和收费陷阱,消费者需警惕”长期优惠””免费赠送”等营销话术。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资费透明的标准化套餐,并通过官方渠道办理业务。若遭遇强制消费,可向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提交投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