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执行依据
自2021年起,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要求电信运营商建立电话卡“二次实人认证”机制,对“睡眠卡”“静默卡”等高危号卡实施动态管理。用户激活后超过24小时未使用或连续静默的副卡,将被系统标记为风险卡并限制功能。
二、长期未用副卡的风险逻辑
运营商通过大数据模型识别异常用卡行为,包含以下判定标准:
- 激活后未产生任何通信记录
- 同一身份证件办理多张副卡
- 连续三个月无流量消耗
这类卡片因脱离实名使用场景,易被诈骗分子通过补卡手段非法利用,成为通信诈骗的作案工具。
三、法律后果与责任认定
被锁卡后的处理流程存在分级机制:
- 首次触发风险预警时,运营商发送核验通知
- 用户需在24小时内完成线上/线下实名核验
- 逾期未核验将暂停服务直至完成认证
若确认涉及诈骗活动,该号码可能被永久注销,且用户将面临1-5年通信业务办理限制。
四、用户应对措施建议
为避免副卡异常锁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使用副卡进行基础通信(如每月发送1条短信)
- 及时处理运营商发送的核验通知
- 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异议申诉
若主卡因副卡风险被限制,需主动提供无涉案证明文件,运营商将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
电信副卡因长期未用被锁属于运营商履行反诈义务的技术防控措施,用户可通过合规使用和及时响应核验要求避免服务中断。该机制通过平衡通信便利与公共安全需求,构建了电信诈骗的源头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