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速阈值不透明
所谓“不限量”套餐普遍存在流量使用阈值限制,例如中国电信某99元套餐在用户月流量达40GB后,将网速从4G降至1Mbps,部分套餐甚至会在100GB后直接断网。运营商常将此类限制条款置于合同细则或宣传页边缘,导致用户办理时难以察觉。
运营商 | 降速阈值 | 限速后网速 |
---|---|---|
中国电信 | 40GB | ≤1Mbps |
中国移动 | 40GB | ≤1Mbps |
中国联通 | 40GB | ≤1Mbps |
隐藏的限速条款
运营商常通过以下方式弱化限速声明:
- 使用浅灰色小字号标注限速说明
- 在宣传物料中将“达量降速”文字置于视觉盲区
- 客服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未主动提示限速规则
这种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关于格式条款显著提示的规定。
叠加限制与场景陷阱
除基础限速外,还可能存在以下限制:
- 视频流量单独计算,超出部分按高价计费
- 夜间闲时流量不计入总量,但高峰期仍限速
- 共享套餐中多设备共用加速触发限速阈值
自动续费与合约期绑定
部分套餐通过优惠价格吸引用户签订12-24个月合约,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更有自动续费条款默认开启,用户未及时取消将产生额外费用。
消费者选择不限量套餐时,应重点核查合同中的限速阈值、网络优先级条款及解约规则,同时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宣传承诺与实际服务的匹配度。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格式条款的审查力度,推动建立更透明的资费公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