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隐形捆绑
多数大流量套餐会附加为期6-24个月的合约期,用户在办理时往往忽略以下风险:
- 违约金按剩余合约月份全额计算,例如使用4个月后解约需支付29元×4=116元
- 合约期内禁止办理销号、携号转网等业务,强行解约需支付高额赔偿
- 部分业务员故意模糊合约期限,用”长期优惠”话术误导消费者
二、流量有效期陷阱
套餐内流量存在多重使用限制,包括:
- 主流量与赠送流量分开计算失效时间,例如主套餐40G可结转,额外购买的40G当月失效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实际通用流量仅标注量的30%-50%
- 夜间闲时流量单独计算,非全天候通用
三、自动续费套路
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设置自动扣费机制:
- 首月优惠期结束后自动恢复原价,例如19元套餐次月变更为59元
- 赠送流量包到期后默认转为付费服务
- 停机保号期间仍持续扣取月租费用
四、虚假宣传误导
营销过程中存在以下欺诈行为:
- 将物联卡包装成手机流量卡销售,实际无法用于通话功能
- 宣传”无限流量”却设置30GB后降速至128Kbps
- 隐藏附加条款,例如免费流量需搭配指定消费额度
消费者办理套餐时应要求运营商出具完整协议文本,重点关注有效期标注、解约条款、费用明细等内容。建议通过官方APP实时监控流量消耗情况,发现异常扣费立即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