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月9元只是诱饵,次月涨价成常态
市面多数9元电信卡实际采用“首月免租+次月涨价”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在第二个月会被收取39元甚至更高的月租,且商家常以“首月体验价”“话费返现”等话术模糊真实费用结构。例如某用户购买的卡需首充100元,但实际每月仍需补缴20元基础费用,叠加返现后仍达29元月租。
二、优惠期限暗藏文字游戏,长期套餐变泡影
运营商常将“首年优惠”包装成永久套餐,实则存在两类隐藏条款:
- 月租递增:前6个月9元,第7个月起涨至29元
- 合约期限:优惠仅限12个月,到期后月租翻倍至39元
部分商家甚至在套餐说明中标注“长期有效”,但实际合约期结束后运营商有权调整资费。
三、物联卡冒充正规卡,售后维权无保障
类型 | 通话功能 | 流量虚标 | 官方售后 |
---|---|---|---|
正规卡 | 支持 | ≤5% | 运营商直管 |
物联卡 | 禁用 | 30%-50% | 代理商推诿 |
约68%的9元卡实为物联网专用卡,此类卡不仅无法通话,还普遍存在流量虚标、网络限速问题,运营商官网明确声明不提供售后支持。
电信9元卡看似优惠实则暗藏三大风险:价格递增机制、优惠期限缩水、产品资质不符。建议消费者选择官方渠道办理29元档以上套餐,重点关注合约期限与资费说明,交易时保留聊天记录与支付凭证以便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