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套路
所谓”9元月租”往往通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部分商家将首充返现的优惠金额计入月租计算,例如首充100元返180元的宣传,实际仅返还100元话费,导致首月实际月租仍为49元。更有套餐通过”优惠叠加”的模糊表述,将原价29元的套餐包装成9元低价,需要用户每月手动领取优惠券才能维持低价。
二、费用陷阱设计
这类套餐常隐藏多项额外收费:
- 增值业务费:默认开通来电显示等收费服务
- 自动升级:使用流量超出限额后自动升级更贵套餐
- 二次充值:部分商家要求每月额外充值20元维持优惠
有用户反映实际月均消费达39-59元,远超宣传价格。
三、流量与网络限制
流量构成存在多重限制:
- 通用流量仅占10%-30%,多数为定向流量
- 20G后启动网络限速(128kbps以下)
- 流量有效期仅限当月,不可结转
有案例显示宣传的200G流量中,实际通用流量仅30G,其余为指定APP专用流量。
四、合约与售后陷阱
合约期暗藏两大风险:
- 强制绑定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注销需支付30%违约金
- 优惠期仅6个月,后期自动恢复原价59元/月
售后方面,71%的投诉涉及商家失联、客服推诿等问题,部分物联卡甚至无法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套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