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价套餐停售事件引发用户投诉潮
2023年初广电推出的6元纯流量套餐因价格优势引发关注,但该套餐在广东省上线数日即因”系统升级”紧急下架,引发用户对运营商低价策略可持续性的质疑。类似事件在电信行业并非孤例,中国电信此前下架19元月租星卡套餐后,大量用户投诉合约到期无法续约高价套餐。截至2025年,仍有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投诉平台要求恢复6.9元包月套餐,显示低价套餐需求持续存在。
二、6元月租卡停售原因的多方解读
运营商对低价套餐的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 5G网络建设成本压力:运营商需平衡5G基础设施投入与资费收益,低价套餐压缩利润空间
- 监管政策变化:取消老用户套餐限制后,运营商缺乏维护低价套餐的动力
- 营销策略转型:部分套餐下架被指为推广高价套餐铺路,存在诱导消费嫌疑
三、替代性低价套餐的生存现状
当前市场仍存在部分低价替代方案,但呈现显著特征:
- 地域性限制明显:如广电6元套餐仅在特定省份短暂开放申请
- 隐形消费门槛:部分套餐存在强制捆绑增值服务或流量限速条款
- 短期促销属性:运营商多采用限时折扣形式规避长期低价承诺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挑战
低价套餐争议暴露行业三大矛盾:
- 用户知情权保障:套餐变更通知机制不完善导致投诉激增
- 合约履行争议:运营商单方面终止低价套餐引发法律纠纷
- 价格监管盲区:现有政策对套餐定价机制缺乏明确约束
结论:电信行业低价套餐的存续矛盾本质是运营商盈利需求与普惠服务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博弈。建议建立套餐价格听证机制,要求运营商公示成本构成,同时完善用户投诉响应系统,在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与维护消费者权益间寻求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