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惠期后的价格跳涨陷阱
电信19元月租卡常以”前X月特惠”为卖点吸引用户,但实际优惠期结束后月租普遍上涨。例如沧光卡前5个月19元,第6个月起调整为29元,第28个月恢复39元原价。类似案例中,部分用户发现套餐在使用三个月后涨至69元,远高于宣传价格。这种阶段性定价策略常隐藏于宣传页小字条款,导致消费者误判长期成本。
二、合约期限制与违约金风险
多数低价套餐要求绑定12-24个月合约期,消费者提前解约将面临违约金:
- 半年合约期违约需支付30-50%套餐费
- 两年合约期违约金可达总费用的80%
部分代理商未明确告知合约期限,用户因信号差或流量虚标等问题难以退订,形成”强制消费”困局。
三、流量与资费的双重套路
套餐内容存在隐性调整风险,包括:
- 优惠期内流量包缩减(如160G降为130G)
- 全国流量转为本地流量
- 超出流量后限速至1Mbps以下
返费机制设置多重限制,手机停机、欠费或号码注销都会导致返费终止,实际优惠大打折扣。
电信19元月租卡通过”低价引流+后续涨价”模式盈利,消费者应重点关注合约细则:核查优惠期限、确认流量类型、明确违约金条款。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套餐真实性,避免轻信第三方宣传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