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机套餐的常见陷阱
电信合约机套餐常以”优惠购机””高额话费返还”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多项隐藏限制。例如:
- 套餐实际月费高于宣传价格,需叠加最低消费
- 合约期长达20年,绑定靓号强制低消
- 未明确告知的停机限制条款,导致无法降档套餐
部分营业厅在办理过程中存在代签合同、隐瞒协议内容等违规操作,消费者事后才发现被绑定长期合约。
二、最低消费限制的争议案例
近年多起投诉显示,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设置最低消费限制:
涉案金额 | 合约年限 | 投诉焦点 |
---|---|---|
1800元/年 | 未明确 | 149元套餐变200元低消 |
179元/月 | 20年 | 靓号协议未提前告知 |
149元/月 | 3年 | 网贷分期未说明 |
这类案例中,消费者往往在办理时未收到书面说明,仅通过业务员口头承诺导致后续纠纷。
三、如何识别隐藏条款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规避风险:
- 核实合约细则中”最低消费””保底消费”等表述
- 要求营业厅提供完整协议文本并逐条解释
- 警惕”免费赠送设备”等营销话术背后的分期协议
- 查询工信部备案的套餐公示信息
四、维权途径与法律依据
遭遇不合理低消限制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 依据《电信条例》第24条要求解除霸王条款
- 通过工信部申诉平台提交书面投诉
- 收集业务办理录音、合同文本等证据材料
2022年工信部已明确禁止靓号长期协议,消费者可据此主张取消不合理低消。
电信合约机的低价宣传往往伴随隐性成本,消费者需提高合同审查意识,监管部门应加强营业厅操作规范。建议建立套餐变更公示制度,强制运营商披露完整资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