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元购机陷阱事件背景
2024年底,湖北武汉消费者姚远发现父亲的手机账单中持续出现每月59.97元的橙分期还款记录。经调查,其父在参加中国电信“0元购机”活动时,被收取1500元现金并绑定2159元预授权冻结额度,同时强制升级至129元套餐及宽带服务,实际三年总费用超8000元。类似案例中,有老人因办理220元/月套餐合约机,三年累计支付7920元,而手机实际价值仅千元左右。
二、运营商套路拆解
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诱导老年群体消费:
- 模糊宣传话术:强调“免费送手机”“宽带免费用”,隐瞒分期还款、套餐绑定等限制条件
- 技术手段捆绑:利用人脸识别快速开通业务,在用户不知情时签订橙分期协议
- 附加费用陷阱:宣称免费安装宽带却收取600元安装费,套餐外叠加增值服务
三、法律争议与维权困境
此类营销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关于真实信息告知义务的规定,以及《广告法》第四条禁止虚假宣传条款。但维权实践中存在三大难点:
- 老年人对电子合同认知不足,难以举证“非自愿签约”
- 运营商将业务外包,出现纠纷后推诿责任
- 即便投诉成功,多以话费形式部分退款,难以追回现金损失
四、消费者防范建议
中国法学会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办理业务时要求提供纸质合同,重点查看违约条款和附加服务
- 定期通过运营商APP或线下营业厅查询增值业务订阅状态
- 遭遇诱导消费时,保留宣传物料并立即向工信部12300热线投诉
五、事件启示与展望
该事件暴露出适老化服务的三大短板:运营商未建立老年用户识别系统、外包渠道监管缺失、数字金融产品风险提示不足。2024年工信部虽出台《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但落地效果有限。未来需建立老年人消费特殊保护机制,例如强制设置24小时合约冷静期、限制65岁以上用户办理高风险金融合约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