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元购机背后的隐性消费链条
近年来电信运营商推出的”0元购机”活动屡现争议。实际运作中,消费者需签订长达3年的合约套餐,并预存高额话费。以湖北某案例为例,用户被要求支付1500元现金作为”预授权冻结额度”,同时绑定每月129元的手机套餐及宽带服务,三年总支出达8000元。
常见套路包含三个层级:
- 虚假宣传:以”免费送手机”吸引中老年群体
- 分期陷阱:通过橙分期等金融产品绑定还款协议
- 捆绑套餐:强制开通宽带、增值业务提升消费金额
二、老年人成重灾区:分期陷阱与维权困境
多地出现老年人因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在不知情情况下签订分期合约。有消费者反映,工作人员仅通过人脸识别就完成业务开通,用户对橙分期还款条款完全不知情。这类案例呈现以下特征:
- 分期账单隐藏于话费扣除流程中
- 宽带安装费、设备押金等附加收费
- 逾期还款将影响个人征信
维权过程中,运营商通常仅同意退还部分话费,对于现金支付的费用多以”服务费”名义拒绝返还。有用户维权一年半才获得分期解约,但仍有852元现金未追回。
三、法律视角下的消费权益保护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20条,运营商隐瞒合约期限、附加费用的行为已构成对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律师指出,未明确告知分期信贷属性的营销行为涉嫌违法,用户可主张合同无效。
投诉平台 | 相关投诉量 | 主要运营商 |
---|---|---|
黑猫投诉 | 200+ | 电信、移动 |
工信部申诉 | 83件 | 三大运营商 |
工信部2024年发布的《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规范老年人营销行为,但地方运营商尚未建立专项服务通道,适老化改造仍存落实盲区。
电信”0元购机”本质是预付费合约的变相包装,消费者应警惕”免费”噱头背后的长期消费绑定。建议办理业务时要求提供完整合同副本,重点关注解约条款与违约责任。监管部门需建立老年人消费预警机制,对分期业务实施强制告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