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常见套路
商家通过夸大流量套餐内容吸引消费者,常见手法包括:
- 主图标注「9元500G」但实际需首充抵扣月租
- 宣传无限流量却存在速度限制
- 用定向流量冒充通用流量
案例显示有消费者购买「9元235G」套餐,激活后发现仅80G可用,商家则以审核未通过为由推诿。
二、返现陷阱的隐藏逻辑
返现承诺常包含多重限制条件:
- 首充金额被包装成月租抵扣金
- 返现需满足特定消费周期
- 商家以「信息泄露」为由拒返
有用户充值50元激活后,发现套餐月租从宣传的29元变为39元,实际流量缩水60%。
三、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非正规商家存在多重安全隐患:
- 收货地址限制学校/单位等敏感区域
- 用户资料被转卖第三方
- 激活流程收集身份证信息
部分消费者遭遇「一天四个推销电话」的骚扰,证实信息已遭泄露。
四、售后维权指南
遭遇欺诈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 通过工信部12300小程序投诉
- 要求商家提供纸质合约凭证
- 警惕「归属地自选」「长期低价」类宣传
实际案例显示,投诉后48小时内成功销户并追回损失的用户占比达73%。
选择流量卡时应核实运营商资质,拒绝异常低价套餐,激活前仔细核对合约条款。建议通过线下营业厅或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避免因小失大。